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蔡家泽,1966年出生在江津朱杨镇板桥社区,父亲在他2岁时就病了,丧失了劳动力,全家只能靠母亲养家糊口,家境非常贫困。三兄妹中,他是大哥,往往承担了更重的家务,这也让蔡家泽对石笋山更加熟悉,“捡柴禾、玩耍,都会往山上跑。”蔡家泽说。
在蔡家泽14岁念初二的时候,他辍学了。当时,他的母亲因为胆结石做了一场手术,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,“确实是没钱上学,也没心情上学,家里的活路要我做,钱也要我去挣,只有当老大的我,才能撑起这个家。”蔡家泽在家干了1年农活,15岁便跑到当地一家瓦厂去打工,“改变家庭”是他拼命工作的唯一动力,虽然比大部分工人都小4、5岁,但是蔡家泽是做瓦最多的,一年就做了十多万匹瓦。
由于过度劳累,蔡家泽患上了黄疸肝炎,但是家里拿不出一分钱,蔡家泽只能躺在医院干着急。最终,江津区民政局出钱让他治疗了一个月,他才恢复健康。“这件事情,让我一直都很感谢政府,从小到大,政府为我家送过棉袄、胶鞋,我都记在心上。”
拼命干活一个月能挣20、30元,但是对于这个父母生病、2个弟妹还小的家庭,大哥蔡家泽的这点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,到了1985年,蔡家泽家里共负债了800多元,听说外出打工更挣钱,好的时候每个月收入上百元,18岁的蔡家泽决定出去闯一闯,他借了30元,离开了家乡。
蔡家泽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,来到了广西省防城港市,在港区码头修铁路,当杂工,这一干就是2年,总算还清了家里的债务。
凭着踏实肯干、善于钻研的个性,蔡家泽在工友中逐渐有了号召力,渐渐的,蔡家泽觉得,不能这样一辈子打工下去。他主动找到项目负责人,“我想承包一点活路,保证做得巴巴适适的!”,负责人看着他一脸诚恳,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蔡家泽带着十余个工友,干了起来,那是他人生中包下的第一个工程——修筑6公里的铁路堡坎,“大家做踏实点,不要赶工,质量必须过硬!”一个月后,承包方对蔡家泽的项目质量非常认可,并把后期码头维护也交给了蔡家泽。而这人生中第一笔承包金800元,蔡家泽主动和工友们平分了。
“视质量为生命,把工人当兄弟。”蔡家泽的工程渐渐做大了,工人也越来越多。“1993年参加柳州机场建设,1996年修建钦州高速路,2000年,承建十万大山沿边公路……”蔡家泽累计了上亿的资产,他又渐渐觉得,不能自己一人当老板,要让兄弟们一起富起来。
蔡家泽把股权放了出去,手下的技术骨干、老工友积极性空前高涨,公司也更加大踏步发展,工程越接越多。蔡家泽从不搞“独裁”,愿意听、听得进技术骨干们的分析,也把得住当年老工友的“老板凳”性子。
2011年,蔡家泽回老家,又来到了儿时捡柴、玩耍的石笋山,得知有人正在开发石笋山,搞观光农业,他的心里亮堂了,“我也想把石笋山做好,让重庆、乃至全国的人,都知道它的存在。”他花上千万收购了石笋山开发项目,请来专业团队,将其提档升级。
“还是那句老话,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2013年,蔡家泽投资3000万元硬化、拓宽出山的35公里道路;2014年,又耗资500万元,硬化了10公里道路。老百姓的路好走了,石笋山也一步步“走”到了大家眼前。按着山头老城墙遗迹,石笋山修起了新的长城,上面插满了五星红旗。玻璃廊桥安好了,玻璃酒店正在建设中,蹦极、速滑、攀岩等新奇项目,也在进一步选址,四星级标准的接待酒店,已开门营业……常年青峦叠翠、云雾缭绕的石笋山,有了更多的人气。
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景区建设,蔡家泽还在石笋山做起了现代农业产业链,养梅花鹿、养猪,种植各种有机水果,加工各种农产品,当地村民不出家乡,就可以打工挣钱,更远一步的打算,蔡家泽则是这么想的,“以后石笋山出名了,大家都来玩,他们就可以开农家乐了,不出家门,自己当老板。”
蔡家泽为石笋山的建设投入了上亿资金,他常常打趣地说,等石笋山景区整体成型了,他就回到石笋山,“在这里养老”,在山林呼吸下新鲜空气,在孔雀湖边逛逛,就像儿时一样。